【UST團】滬港同心(科技大學)實習計畫2025第三次參訪回顧 - 滬港青年會

【UST團】滬港同心(科技大學)實習計畫2025第三次參訪回顧

日期 : 2025-07-28



7月19日,晨光微熹時,三十位UST學子已齊聚黃浦江畔。這是實習計畫最後一次的城市探秘——我們將用一整天的時間,在上海這座魔幻之都,完成一次橫跨七個世紀的時空穿越。 

 

港科大上海中心 

第一站:雲端科創,眺望未來 

早晨,我們來到了港科大上海中心,站在37層的全景落地窗前,同學們仿佛站在了未來與現實的交界點。腳下是奔流的黃浦江,眼前是林立的摩天大樓。滬港青年會常務副主席郭曉芝親自與同學們一起參訪,大家在討論中收穫了不少心得。 

 

第二站:AI奇遇,預見未來生活 

隨後,同學們步入"z·pilot AI黑科技體驗空間",一場充滿未來感的科技盛宴正等待著大家。 

在"AI音樂實驗室"展區,一架造型前衛的智能鋼琴正在自主演奏。而最令人捧腹的是會自主移動的智能行李箱,載著體驗者滿場穿梭。這次探訪生動向同學們展現了AI技術正在如何重塑我們的生活方式。 

 

 北 楊 之 旅  

第三站:社區與科技的融合探索 

午後,團組來到北楊華髮黨群服務中心。在這裏,同學們參觀了服務中心,瞭解上海基層治理的創新實踐。 

接著團組移步至北楊人工智慧小鎮。漫步在這個充滿未來感的園區,同學們參觀了港科大展示中心,近距離接觸最新的AI科研成果。從智能機器人到智慧城市系統,每一項創新都讓大家驚歎不已。 

 

 

黃道婆紀念公園 

第四站:手作時光,傳承文化基因 

團組抵達黃道婆紀念公園。在蒼松翠柏間,同學們聆聽這位紡織先驅的傳奇故事,感受七百年前的創新精神。 

在專業老師指導下,同學們親手體驗紮染工藝,將白絲巾變成獨一無二的藝術品;隨後參與的沉浸式劇本活動,讓大家穿越時空,化身元代紡織工匠;最後與上海本地大學生家庭的深入交流,讓同學們對海派文化有了更立體的認識。 

 

 

 結  營  儀式 

第五站:結營晚會,珍藏成長記憶[换行符]傍晚時分,結營儀式在天平賓館溫馨舉行。區委統戰部二級調研員羅漢寄語同學們,希望同學們精進學業、知行合一,把本次實習的所見、所思、所得轉化為刻苦鑽研、創新創造的不竭動力,在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實現人生價值,期待同學們今後再次來到徐匯,彼此共用機遇、共創未來。 

 

優秀實習生代表黎卓臻發言,她向滬港婦女會、滬港青年會和徐匯區對實習計畫的精心組織和實習企業提供的寶貴學習機會表示感謝,並分享了實習和生活期間的感悟。上海學生代表劉曉發言說,這次徐匯營讓彼此理解、共同成長,攜手走向更廣闊的未來。 

 

隨後,滬港婦女會副會長陳怡,滬港青年會常務副主席郭曉芝為徐匯營優秀學員宮天浩、林澤錕、陳依琦、鄧浩然、王碧心、周睿祺、黎卓臻、王孔悅頒發榮譽證書。 

 

結營儀式上,每位同學還寫下了這一個多月的感悟,這些文字不僅表達了同學們對未來的憧憬,也象徵著他們如紅日般冉冉升起的活力與希望。 

莊昊然同學 

實習於滬港機場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在上海虹橋機場的實習是我人生中一段難忘的旅程,這不僅是一次職業技能的曆練,更是一場關於成長與文化的冒險。我深入瞭解了機場運營的幕後工作,並通過豐富的活動拓寬視野,收穫珍貴的友誼與感悟。探訪楓涇古鎮,青石板路與古樸建築讓我感受到江南水鄉的寧靜;參觀無人機基地,科技的創新應用令人驚歎。站在東方明珠俯瞰上海夜景,漫步外灘感受歷史與現代的交融,我對這座城市的文化多樣性有了更深認識。劃龍舟活動讓我體驗到團隊協作的激情與快樂,初級救護員培訓則讓我學會在緊急情況下冷靜應對的責任感。最重要的是,我結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伴,我們從陌生到默契,建立了深厚友誼。這段經歷讓我在專業技能、團隊協作與人際交往中成長,成為我青春記憶中的一顆閃亮珍珠,激勵我勇敢前行。 

曹琛同學 

實習於信永中和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上海分所 

時間過得很快,一轉眼這次實習也已經接近了尾聲。在上海信永中和這兩個月的審計實習,像一場“數字尋寶”。還記得第一次抽憑,我不小心漏了一筆關聯方,專案負責人出乎意料地沒批評我,只是遞來一杯冰美式:“再跑一遍,細節裏藏著故事。”我回過頭來翻完成百上千張憑證,終於在一角落找到那張手寫收據,金額雖小,卻串起整套迴圈。那一刻,報表不再是冰冷表格,而是一部會說話的賬。七月的上海很熱,底稿很厚,但當我把調整分錄敲進系統,仿佛給城市擰緊了一顆螺絲,微小卻踏實,這一刻我體會到,為這座城市貢獻的感覺,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點點...... 

王碧心同學 

實習於廈門國際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張江支行 

在這段充實的實習時光裏,我不僅在工作實踐中收穫了專業知識與技能,更有幸借著一次次參訪的機會,深深地感受到獨屬於上海的魅力。漫步於交大徐匯校區,感受紅磚建築沉澱百年底蘊;探索於錢學森圖書館,手稿與模型訴說著前輩赤誠,那句“外國人能搞的,中國人不能搞?”令人熱血。不僅於此,從研究生食堂飄出的煙火氣,仿佛在告訴我每位學子的平凡日常。走到下一站,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上海總站的演播室裏,虛擬演播技術讓新聞呈現更鮮活;華東無人機基地的試飛場上,旋翼轉動的轟鳴裏,藏著科技賦能未來的無限可能。這一路,從學術薪火到科技脈動,我看見的是向上生長的力量,也是中國蓬勃發展的未來。 

朱征宇同學 

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的志願者 

非常榮幸作為上海大學生志願者陪同本次港科大同學的參訪活動。從楓涇的小橋流水人家到漕河涇的人工智慧園區,充分展示了上海多元並進的發展趨勢,活動安排極富有意義,使我們都大開眼界。在其他時間,我和香港同學們打成一片,實現“破冰”:滬港兩地大學生雖成長環境不同,但對知識的渴求、對未來的憧憬並無二致。我們一同探訪科創、文化園區、交流對城市發展和自身職業選擇的感悟,彼此的分享讓認知邊界不斷拓展。這種跨越地域的聯結,不僅增進了理解,更讓我們看到青年攜手共進的力量,期待未來能有一天,我也可以到香港的高校中學習交流! 

 

相信通過這次實習,同學們不僅在上海這片充滿機遇的土地上留下了青春的足跡,更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內播下了成長的種子。期待他們在未來的道路上,能夠繼續發揚滬港同心精神,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滬港青年會2023年展開第一輪關懷社區之公益活動
日期 :2023-01-14


劉慧卿余若薇指招收新人困難 -香港投資日報
日期 :2015-11-25



關於本會
本會架構
活動資訊
媒體報導
加入本會
友情連結
聯絡我們
網站地圖
免責條款
隱私聲明
 
 
© Hong Kong-Shanghai Youth Association 滬港青年會. All Rights Reserved 2015